2007/08/17

做自己

自己沒有想法,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以幫孩子著想的名義,幫孩子想很多,希望孩子能做到,同時覺得,這才是幫助孩子。以為對他們要求多—些,孩子就可以脫離他們所面對的困境。

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從幼稚門園開始,就必需常常—個人在家,因為父母都有工作,不能在公立學校下課的時後陪他,於是培養出他非常獨立的性格,從小就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孤獨與寂寞。到了他國中的時候,媽媽因故離開職埸,於是每天都可以聽到媽媽的訓示與教誨,像是:「你怎麼沒寫功課?」、「你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你怎麼...」。

這樣子的轉變,讓我朋友非常不適應,他覺得一直以來,他已經可以將生活安排的非常妥當,可是過去他認為OK,也沒人在乎的行為,卻在一夕之間變得無一是處,過去—直希望媽媽能陪他成長的心願,也剎時化為烏有,因此他反而希望媽媽趕快再重回職埸,讓他可以擁有一個人的自在與清閒。

說來也許殘忍,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朋友的母親在期望孩子有所成長時,忘了自己也應該繼續成長,使得當她自己自職埸退出的當下,她突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於是全付的精神又放到孩子身上,問題是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如小時候,可以由大人任意擺佈的狀態了。

其實誰也沒有錯,只是兩個經歷過的時空不同,使得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再相同,做大人的,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為自己所做所為都是為了孩子、這個家,所以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接受自己的行為,同時接納這樣的想法,但是我認為這樣是危險的,因為想法的一致或是近似,其實都必需建立在經常的相處與溝通,只是生活在一個屋簷之下,並不會有太多的幫助的。

『做自己』,不只是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更應該是我們身為父母的警惕,每個人在他自己的生命歷程中,都在尋找自己學習的典範,說的,絕對不如做出來的,因此當我們的行為,確實可以作為孩子們的榜樣時,孩子自然而然的會像我們學習,我們不是孩子,不會真的知道他們想要什麼,也無法決定他們的未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追求什麼,然後用新、用力去做,相信這些過程中,孩子們自然會學習到他想學的,不用刻意去為他們安排,更不要因為要替孩子『著想』,而失去了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