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情況在我們出生之後,我們對整個世界是好奇的,所以一開始就會不斷的透過我們的眼、我們的嘴巴、我們的雙手,來探究這個世界,接下來我們發現,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聲音,或者是我們的笑容,來跟這個世界互動,甚至是操控這個世界,這些過程都是學習,都是因為好奇或者是滿足自己的需求所進行的學習。
在這個階段我們很難看到一個拒絕學習的孩子,除非他所有嘗試跟這個世界互動的過程,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回饋,這樣子的結果就會讓孩子關掉他探索這個世界的裝置。
當孩子漸漸長大,如果孩子還是持續的探索這個世界的話,有些時候我們大人會覺得開始有些煩,具體的來說,我們會覺得孩子很搗蛋,明明叫他不要去碰的東西,他卻一定要去拿,這時候我們的管教,其實就是在限制孩子的探索,當這類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就會覺得反正我想要做的事情都不可以,我只要等待大人的命令來做事情就好了,當然,有些孩子會發現做某些事情會得到大人的「獎賞」,所以這些孩子就會在這些事情上特別的關注,在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些孩子也是特別的乖巧、懂事。
但是所謂的學習,其實主要是透過不斷的【自由探索】與【自我建構】來形成的,在自由探索的過程中,孩子會在潛意識中,不斷的比對探索的內容與他內在的需求,也是透過這些比對的過程來慢慢建構出自己的興趣與特性。這個過程我們也可以想像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每個人來到這個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任務,而我們必須透過這些自由探索與自我建構,來找出自己的任務,並且用我們的一輩子來呈現出我們自己的樣子。
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準備幫孩子找到自己的樣子。
大部分的學生,每天都做著同的學習,追求著大致相同的目標,也就是分數,最後的結果就是,成績不夠好的學生,每天都會過著許多負面評價的生活,試問這樣如何建立起學習的動機?
最近跟我的朋友分享我上課時老師 Laurie 說的一件事,她說,當她開始工作的時候,前10年都在大學,那段時間她感覺非常的難過,因為她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只願意將精力花在建構與未來工作機會相關的學習上,這些學生只會想到那些學習對於未來的工作有實質性的幫助,他們的學習不是來自於自己的興趣,或是呼應到自己內心的想望,這樣的學習其實是非常的淺。
我的朋友反問我,這些學生為自己的工作努力學習難道有錯嗎?
當然,為自己的工作謀求更好的待遇而盡力學習,不能說是錯,但是如果這些工作的選擇,沒有呼應到你內心的需求,也就不會是你來到這個地球上的任務,那麼這件事做來,你並不會覺得有趣,這些工作的過程對你來說,也就只是折磨罷了。
費曼博士是一個終身學習的好例子,他總是對任何事情都覺得好奇,老年之後還去學打鼓,他妹妹也是一個天文物理學家,甚至還跟費曼博士約定好,要費曼博士不可以踏入天文物理學的領域。有人問費曼博士,對於他的學習成就有什麼看法,費曼博士靦腆的說,他總是覺得拿了那麼多的錢,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些不好意思。
費曼博士很幸運,在他從小開始學習的時候,父母親沒有限制過他的學習方向,在他自由的探索之下,得以充分的發揮他的好奇心跟想像力,也成就了他後來的發展。如果每個孩子都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到極致,那麼學習怎麼可能會沒有動機呢?
我知道,有家長可能會問我,那麼打電動呢?這部分下次我們有機會再討論。
歡迎加入一心書苑 Podcas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