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單是學生問,甚至學校運作的指導者或是不同領域的召集人,也會問現場教學者,你教這個有什麼用?
彷彿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對應到某些看得到、想得到的結果或是理由,那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學習不能就只是學習,就只是想要滿足一種好奇心。
然而整個社會環境或是教學系統,似乎被某一種力量箝制住,因 此大部分的門檻,都還是以少數的評量標準來設計,於是在謀求最多社會資源考量下,準備好那些評量標準,順利擠進升學門檻,還是目前學子們最主流的作法。
教育改革這麼多年下來,升學模式似乎變得多元,但是體制內的學生,還是不得不擔心因為多元,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找到自己的路;因為都有可能,結果是沒有方向。最後的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又回到那些考試的學科中。
體制外的教育,尤其實驗教育法通過之後,彷彿就多采多姿許多,從國小到高中,許多個人或是團體,強調快樂的學習或是自由與解放的學習,於是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幾乎取代了體制內一場又一場的考試,學生們彷彿也走出了考試的陰霾。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孩子長大了,他們真的能跳脫這些門檻的設計嗎?
費曼博士說他最開心的事就是他一輩子都在玩他最喜歡的東西,他很享受他的生活,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一輩子都是在解決他自己的好奇心,凡是他想要知道的,他就會全心投入,最終這些成果也都是科學界需要的。
我想,這就是我想象的教育吧!
在教與學的過程,我們跟孩子們先不要急著問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我們先打開好奇的感官,每件事情都去問為什麼,當有個的問題打動你,你就投入你的心力,去研究、去思考、去找資料、去跟更多人討論,當這些想法在你腦袋裡面轉啊轉的時候,你就有機會創造出 一個你過去沒有想過的世界!
教育改革這麼多年下來,升學模式似乎變得多元,但是體制內的學生,還是不得不擔心因為多元,所以不知道該怎麼找到自己的路;因為都有可能,結果是沒有方向。最後的結果,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又回到那些考試的學科中。
體制外的教育,尤其實驗教育法通過之後,彷彿就多采多姿許多,從國小到高中,許多個人或是團體,強調快樂的學習或是自由與解放的學習,於是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幾乎取代了體制內一場又一場的考試,學生們彷彿也走出了考試的陰霾。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孩子長大了,他們真的能跳脫這些門檻的設計嗎?
費曼博士說他最開心的事就是他一輩子都在玩他最喜歡的東西,他很享受他的生活,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一輩子都是在解決他自己的好奇心,凡是他想要知道的,他就會全心投入,最終這些成果也都是科學界需要的。
好奇心,就是想知道事件背後的秘密,知道這些秘密之後,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例如有些人好奇,想要了解脫離地球的物理原理,當這些人搞清楚之後,就有機會設計 火箭,帶著衛星或者是人進入太空、脫離地球。
有時候,好奇心其實就是好奇心,可能是自己問問自己一些問題,然後內心裡面的那個我,再去思考想辦法去找出答案,解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到底可以帶我們去哪裡?或許我們也不知道,或許哪裡也沒有去,但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的腦袋一直思考一直思考。
有思考能力, 畢竟是好的,它可以帶著我們走出一個不一樣的道路,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生活方式。這麼多個世紀以來,人類從茹毛飲血開始,到目前為止這麼進步的科學,文明社會的生活方式,民主制度的建立,都是因為有些人,對於自己生活的不滿足,對自己生活的環境的好奇,他們想要去找出一些可以更好的生活方式,這些問題帶領的他們去思考,最後也導致這些進步。
我想,這就是我想象的教育吧!
在教與學的過程,我們跟孩子們先不要急著問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我們先打開好奇的感官,每件事情都去問為什麼,當有個的問題打動你,你就投入你的心力,去研究、去思考、去找資料、去跟更多人討論,當這些想法在你腦袋裡面轉啊轉的時候,你就有機會創造出 一個你過去沒有想過的世界!
面對這個糾結的透明物中,心中有沒有升起一絲絲的好奇,這是什麼?
還是想,知道這是什麼,有用嗎?
參考想法:
- 成大教授:4個錯觀念,害台灣一代比一代笨。
- 赴美工程師:美國從小教這件事,我們卻不在乎。
- 黑幼龍的「慢養學」:高學歷無法陪孩子走一輩子,好性格才能帶來好人生。
- 女王的教室 為什麼要讀書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