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1

我看奇蹟男孩

奇蹟男孩裡面最後一句話,感動了我。

小男孩告訴他媽媽說:謝謝你。勉強我去上學。

聽起來很普通的一句話,但是我卻感觸良多,在體制外的教育這麼多年了,常常看到的是,家長們總是依著孩子的需求,順從孩子們的想望去做他們以為他們很有興趣想做的事情,結果許多他們應該可以學得會的事情,卻沒有做好,例如寫字、閱讀。這些學習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卻往往在沒有積極的壓力之下,就沒有做好。

電影中,雖然有點美化了整個故事,但是媽媽很認真的教育著孩子,讓孩子有了基礎的能力,也具備上學的基本能力。雖然,孩子還是有外形上的缺陷,也因此被同學霸淩,但是至少他能夠在他的興趣或者是學科能力上,展現出他的能力。

在體制外的教育當中,我看到的許多時候,因為孩子暫時或者是偶發事件的情緒,導致不想學習,就被家長或者是學校老師接受,然後就放棄他當時應該學的。

我認為在教育上,我們應該隨時檢核,現在孩子學不下去了,是不是真的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有時衹是一時的情緒,有時卻是學習上的障礙,這些都必須被仔細的觀察與解釋。千萬不可以貿然地採用一種放棄的方式來執行。否則,孩子就會少了可以進步的機會。

在過去的學校,曾經看過孩子因為在課堂上吵鬧,校長就將他帶到校長室去玩積木。因為校長認為他就這時候還沒有準備好要學習,所以應該需要先隔離開來。

那個時候,校長夫人擔任的是英語領域的召集人,他們所使用的學習策略,也是一種分級教學的方法,就是將孩子依照能力分成不同的級別,給予不同的上課方式。美其名是要讓課程容易進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但是,實際上的做法,卻是將後段的孩子放生。他們給予後段的課程是重複又重複、基本再基本、玩鬧再玩鬧的課程。許多孩子在裡面,呆了三、四學期之後,知道自己也沒什麼機會升上更高的級別,慢慢的也就不再認真的學習英文了。

這就是他們所謂,照顧好準備好的孩子的做法,問題是那些還「暫時」沒有準備好的孩子呢?有人告訴他們該怎麼準備嗎?還是就這樣被犧牲了。

就像那幾位長期在校長室玩積木的孩子,到了九年級之後,他們可以獨立書寫的能力,卻是極其有限啊!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些孩子的能力,其實是被放棄掉了?

記得那時候在推動流浪課程的時候,許多家長都會問,為什麼要讓孩子這麼辛苦。我的回答是,沒有真的經歷過,辛苦的那一面,孩子是不會有真正的成長。

所以說,我們的實驗教育,還要讓孩子繼續隨便放棄他應該可以學習的東西嗎?

再分享一個例子,最近有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小孩從小被檢查出有過動的問題與閱讀障礙。剛開始他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天以淚洗面。後來有人告訴他們,這其實是可以治療的。於是他們說服孩子,積極接受治療,也接受挑戰。現在孩子已經可以自由地閱讀,雖然過動的問題還是存在,但是孩子與家長,已經很清楚,相關徵狀的影響與處理方式,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使用藥物來控制,讓孩子的學習更自在,也更順暢。

別急著吃棉花糖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延遲享樂,可以得到比較豐厚的回報。意思就是說,當孩子想要逃避某一些學習任務的時候,比較積極的做法,是去瞭解孩子的狀況,並且協助孩子去面對,而不是找一條最簡單的路給孩子。

我真心覺得孩子其實也不是願意走這條最簡單的路(放棄)。他真正需要的是,在這條學習的路上,有我們的陪伴與支持。

圖片摘自卡卡洛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