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

鏡頭

昨天與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吃飯,他與我都是過去在頭城工作的夥伴,幾年前我離開那個場域之後的不久,他也回美國讀研究所去了,為的是更深入的理解「教學」的意義。

研究所結束沒多久,他又來到台灣,這回是修習中文,因為他想要學會中文,也想回美國去教中文。

席間我們談到許多對於教育的想法,也不免提到過去共事的那所學校,後來又提到那部最近屢獲大獎的紀錄片,這位由這所學校畢業的年輕導演,利用影片記錄了他周邊好友面對考試的感受,也大談他對於學習的想法。

好友告訴我,他已經看了這部片子,有一些感觸,但是最令我覺得有趣的是他說片中有三段我的鏡頭,因為我從來不知道我會進入這部紀錄片,而我在裡面的角色是什麼?

原本不在意的我,今天晚上突然越想越不對,我是在裡面跑跑龍套嗎?還是說了什麼值得被引用的話,所以入了鏡?亦或是被當成紀錄片訴求的對照組?

總之,我不知道我在裡面是什麼角色,雖然說這是一部據說算是正向的紀錄片,但是我在其中的位置、態度、說法,都可能因為影片的剪接而呈現不同於我的樣子,我不懂這樣擅自取用別人的鏡頭、說法,算是拍攝紀錄片的合理行為嗎?

想著想著我上網搜尋這個紀錄片,想了解自己是如何的被運用,但是我總是找不到這隻影片,沒有任何一個網路頻道有完整的播放,這又讓我起了另一個疑惑,這不是一部想要啟迪人心的影片嗎?怎麼不好好利用目前眾多的網路資源,好好的發送出去,莫非導演還等著收取更多的門票收益才要釋放放映權?

果真如此,我跑跑頭套的結果應該還值兩個便當吧?

ps: 大陸記者柴靜費了幾百萬台幣,兩年的時間,完成了「蒼穹之下」的紀錄片拍攝,在完成之後,2015年2月28日,直接在各大視頻網站播出,並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柴靜的紀錄片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任何獎項而拍,她只是要揭露一個事實,這樣的胸襟、氣魄與結果,令人動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