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看金庸的小說,利用國請假期間,再度複習一番。
然而,在讀到喬峰因為被認定是契丹人而從丐幫幫主下台,到不斷被誤會弒父、弒師、殘害武林前輩,甚至到後來因為段正淳承認自己是害一個孩子從小無父、無母的大惡人,而誤殺了阿朱,總總的過程,總是讓人義憤填膺,小說讓我們從喬峰的視角看了這一切,所以我們知道這些過程都是誤會,但是如果我們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事件,我們是不是也會跟著誤會喬峰呢?
事實上我們都只有一個視角,一個屬於自己的視角,所以我們很清楚自己什麼事情「被誤會了」,也因此當我們受到我們認為的不當對待時,總會憤憤不平,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有第三者的視野,我們是不是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說不定別人的態度也只是反應他當時的視角。
有一次我開車要去接 Yoyo,他幫我拿了一些挺重的設備,車子開到我們約好的地點時,我就在路邊找個空位臨時停車,停車的位子大約距離他有15公尺,剛停好車子窗戶搖下來時,就聽到右後方有位先生大聲喊我擋住他機車的通道,原來他準備帶他小孩直接從人行道旁的機車停放處騎下來馬路的位置,我看他才正準備牽車子,就笑著跟他說:我馬上就要走了,因為我兒子已經看到我走過來了。而他則是不客氣的告訴我:他「現在」就要走。我看看後面,剛好也有個空檔,所以就將車子後退,讓出他可以騎下來的位置,然後下車開後車廂放東西,等他車子騎下來的時候,他就對我大聲嚷嚷:這裡本來就是你不能停車的地方,你擋住我,要你離開,你還不高興什麼?
上車之後我對於剛剛被嚷的事情,有些不開心,於是跟 Yoyo 講了一下剛剛的狀況,雖然我車子退後會讓 Yoyo 多走一小段路,但是我還是在那位先生跟我講完之後,我立刻倒車,也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但是被嚷嚷(誤會)之後,變成我的不開心了。
Yoyo 卻很平靜的告訴我,說不定他剛好急著去哪裡,或許跟家人約好吃飯,但是因為事情耽擱,才剛剛被人家唸過,總之,他可能有不同的狀況,導致他剛剛的情緒不太穩定,所以剛好你的行為讓他有個出口。
同理心,其實就是這樣,正常的情況之下,應該不會有人要找別人的麻煩,但是當四個少林寺的和尚,到了喬峰義父喬三槐的家,卻發現喬峰抱著他義父的屍體,這四個被要求前來保護喬三槐的和尚,在認為契丹人都是殘暴不仁的,如何不會誤會喬峰義父母是喬峰殺的?
但是所有從自己角度的以為,其實都是危險而不客觀的,這些都是誤會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可以多聽聽別人的想法,也能充分的將自己的想法講清楚,多去同理別人的作法或是行為,也試著不要製造被誤會的空間,這樣生活是不是會更如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