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4

尊重少數與勇敢發聲

講到民主這個觀念,大部分的人會想到是「服從多數」還是「尊重少數」?

當然,要做一個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時,「服從多數」應該是最佳的選擇,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同意的情況之下,事情又能錯到那裡呢?

偏偏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先回到「民主」這個概念,這其實就是要決定我共同生活方式的過程。

當我們要決定一些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情時,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在討論的一開始,就請各方對這個議題有想法的人發表意見,這也是一個各說各話的階段。在聽完大家的想法之後,我們可以沈澱、思考一下,到底什麼樣的作法適合我們,當然我們也可以繼續提出一些修正的意見,讓大家參考、討論,漸漸的我們應該可以對議題的決策有個共識,即使無法同意的,也能理解為什麼其他人會有這樣的想法,最後再做成決議。

這個決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的應該是決策之後,對於我們未來的影響是什麼?甚至是對於我們孩子們的影響又是什麼?

但是這樣的過程真的不簡單,為什麼呢?

首先就是知識不對等的問題,許多時候我們在判斷資訊時,我們的知識水平並不相同,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的過程不同,也可能是因為個人興趣、專精的項目不同所致,但是最後是我們無從判斷什麼是對我們比較好的決策。

其實是因為訊息流通不對等,因為在說明那個方式比較好的過程中,有些意見代表可能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於是可以使用更多的宣傳手法,使得接受訊息的閱聽人,日常生活中都被這些訊息所淹沒,漸漸的以為這個想法就是最好的。

最後我認為最難的就是情緒的問題,上面說的兩個問題,其實還是可以多用一些時間或是透過一些宣傳的限制來達到各種意見的充分表達與溝通的目的,但是情緒卻是很難。古時候管仲所說的「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之所以倍受肯定,就是因為可以做到這樣沒有情緒影響判斷的,真的太難了。當我們沒有足夠訊息判斷決策資訊的良莠時,通常我們會退而求其次,直接看說明的人是「自己人」或是「仇人」,然後就被這樣的情緒左右了我們的看法。

這些情緒的影響在過去帝權時代,就是所謂的朋黨,先不論你的意見是否對社會、國家、未來有幫助,只要你是我的同黨就支持,不同黨就反對,最後政黨領袖為了拉攏「自己人」就會在政策中夾帶一些好處,讓支持者都受惠。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好處不會無中生有,最後國庫虧空、經濟不盛、老百姓的生活也就不會好了。

當民主的環境被朋黨氛圍壟罩,最麻煩的是沒有敢說真話(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大家要先找到「主流民意」然後順著說話,不然就會被貼標籤、被集體霸凌,然後整個社會就越民粹、越沒有思考的空間,整個就是「打著民主反民主」,所謂的自由與民主,根本就是假的!

還記得在弄校園民主的那幾年,其他老師認為要推動校園民主,最重要的是要有課程、要上憲法課程,我則是提出要想辦法在校園中做到「彼此尊重」的氛圍,其實也就是維護不同意見者說話的權力,因為讓每個人都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才是「民主」的真諦,這才是「尊重少數」的價值,否則整個社會就會流於「一言堂」、「藍綠對決」、「紅白相爭」的局面。

但是,當整個主流價值正往我們所不樂見的方向前進時,我們除了選邊站或是避而不談之外,是不是還可以發揮知識份子的最後勇氣,為自己的真心話捍衛一下?

我喜歡這張照片
但是 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為什麼
漸漸的我理解到 那是一種懷念的情緒

我懷念那個年輕的我
那個可以站在巨人對面據理力爭的我
那個勇於挑戰普世價值的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