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2

成長營 - 中

上週我們談到我們第一次將成長營改成登山的型態,對班群的老師來說,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的挑戰,難度有一點高,但是很高興的老師們都認同這樣子的做法。

對於登山的目的地來說,不以登頂為主要目標的共識後,偉忠教練推薦我們到加羅湖,因為她的海拔是2千2百多公尺,不太需要擔心高山症的問題,對於第一次登山的學生還有老師們來說,風險比較低,而且山上的風景非常漂亮,相當於是宜蘭的祕境,非常美的一個地方,記得我們將第一次的登山經驗留在這裡。

決定好場所之後,老師們建議我們應該自己先去走一遍,但是由於時間的問題,我們只能單攻,這樣子的難度又更高了,但是老師們並沒有退卻,這部分讓我非常的佩服。

這個計畫向校長報告之後,校長也決定一起單攻加羅湖,我們抵達加羅湖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湖面上已經是濃霧密布,更加深了加羅湖的神秘感,我們在山上只有待了30分鐘,就開始下撤,以避免在夜間行走山路的危險。

在對學生介紹登山課程時,美涼教練分享她帶隊挑戰八千公尺高峰的經驗,我看到照片中,每個人都被裝備包圍,人與人的距離比現在的社交距離遠上好幾倍,我問美涼教練,這樣的行進過程妳在做什麼?

美涼教練告訴我,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跟自己對話,想想自己這段時間的準備是否充足,想想自己是否更穩定、想想要如何可以照顧隊員的身體狀況、等等,這樣跟自己對話的過程,有助於自己進一步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可以進步的方向。

哇塞!就是這個!

我反思教育的目的,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不就是協助孩子『認識自己』,其實我們人生的目的就是在認識自我、實踐自我,只有充分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我們才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這也會是我們成長營努力的目標之一。

在場勘回來後的第一天上班,校長找我, 他問我在成長營的過程中,是不是還有設計一些隱藏的課程在裡面?因為他覺得這個過程有非常多的景貌,應該要利用機會教授同學一些跟自然科學相關的知識,增加孩子學習的機會。

我回答校長説,這個成長營的課程,其實是一個心智成長的課程,我們期望看到孩子願意面對困難、面對挑戰,而不是習慣性的將自己放到一個舒適圈中,所以在路程中,我們沒有想要有額外的課程來限縮孩子的感受,因為在行進的過程中,山對我們啟發是開放的,每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感動,有些人可能對吹來的風有所感覺,有些人可能是對於天空的雲有所感覺,有些人可能是對於自己身體的疲累有所感覺,或者是有些人突然發現他自己就是對高坡度的抖升與抖降覺得害怕,可是當我將孩子集中起來觀察一棵樹上的附生植物時,孩子們的其他感動就消失了。

我們為什麼要剝奪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

更何況這條路徑並不是那麼輕鬆,我們可能都是在辛苦的前進,途中的課程,可能會讓時程拉長,增加更多潛在的風險。

這並不是我們設計成長營課程的目的。

很謝謝校長的諒解,也接受我們的意見,讓我們的成長營課程,可以順利的展開。

終於來到成長的最後一個驗收關卡,聖母山莊,對於很多喜歡登山的朋友來說,聖母山莊其實難度並不高,甚至我曾經在路上遇過跑步上下山的山友,但是對於第一次登山的小朋友來說,要突然爬到1千公尺海拔的高度其實也是有點嗆的。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認真地面對每次的訓練,所以告訴孩子這個驗收如果沒有成功的話,他也不可以去加羅湖。

而在這種團隊移動的部分,我另外有兩個特別要求。

第一就是不能超前,有幾個學生總是喜歡走在帶頭的偉忠教練旁邊,時不時的就想要往前超越,偉忠教練跟我都很有默契的約束他們,鼓勵他們如果有能力的話應該去協助那些走得比較慢的同學,而不是一昧地向前衝刺甚至要脫離大家去證明自己很強。

第二個要求就是不能脫隊,有些同學走得比較慢就會告訴老師或是隊友,希望讓他們多休息一下,其他人可以先走,但是這是危險的,尤其在山區,任意的脫隊都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所以每次停下來休息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請隊長點名,休息結束繼續出發前也是要請隊長點名,套一句部隊的術語,就是要維持部隊的完整性,各小隊的老師、隊長,都有這個責任,隨時注意到每個同學的存在。

今天成長營的分享先說到這裡,
期待下次再與您繼續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