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帶了一個八年級的自然科學班,第一次上課發給同學一份我自己設計的學習單,跟同學說下次上課要討論。結果第二次上課的時候,許多同學都沒有做,他們抱怨在他們的講義中找不到答案,所以不知道怎麼寫。
我請他們先把課本看一遍,把課本中不懂的東西配合過去的經驗想一下,再來寫我的學習單,基本上我的學習單沒有標準答案,只是一些詢問,透過這些詢問我希望孩子思考在這個單元中所遇到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孩子告訴我,課本早就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而且他們老師告訴他們課本不需要看,只要把講義念熟就好了。
當然,我知道在為了減少升學壓力的情況之下,許多課程的內容已經刪減到非常的簡化,以至於課本中有些單元只剩下一堆名詞的堆疊,所以讀起來不見得可以知道這些名詞的意義,但是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更不應該只有看講義,因為講義的內容只是在把課本的範圍再整理、再精簡,所以感覺看起來很有架構,但是充其量更只是一堆專有名詞。
鼓勵學生看課本的原因,因為其中至少有一些解釋,如果孩子無法理解這些解釋,那這就是我們上課需要討論的內容,上課並不是要把課本再重新講一遍,而是針對其中的問題幫孩子連結到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或者是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例子,讓孩子理解課本的內容。
前幾天開車的時候,收音機中有一個廣告,在推銷他們無敵厲害的記憶方法,鼓勵家長讓孩子學習這種無敵的記憶方法,因為只要將這些對孩子可能沒有意義的各種名詞,記到腦子裡面之後,似乎就可以從容的面對考試,主要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目前的考試必然會有標準答案,既然有標準答案,這樣的答案跟題目就會有對應的關係,這時候記憶力就發揮了很好的功能。
但是這些其實無助於將學習的東西應用於生活上,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時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的只是比較好的答案,為了能夠選出比較好的答案,我們的教育應該要協助孩子建立邏輯思考的能力,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加上這些邏輯思考的能力,才可以做出有效的判斷。
我們的學習,一定要想辦法跳脫這種記憶式的填塞,還是要在真實的情境中,針對生活中的問題,透過大量的動手做或者是探究的過程,將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的運用出來,這樣才會是最有效的學習。
歡迎加入一心書苑共學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